新聞網訊(學生記者 曹清清/文 胡西/攝 陳曉鋒/視頻)從長江探尋荊州,在荊州讀懂中國。4月27日晚,13教A203座無虛席,《生命長江》第七季第七講如期開講。本講主題為“在荊州讀懂中國”,荊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黃道培為同學們帶來精彩講授。

課程伊始,黃道培引導同學們思考“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為什麼叫做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引起同學們的濃厚興趣,也引出了長江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地位問題。他從解析荊楚文化開始,來回答這一系列問題。他說,荊楚文化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文化,現在通常用來指代以湖北地區以荊州為中心的區域曆史文化。荊楚文化得名于東周時期的楚國,亦源于東周時期的楚國與楚文化,楚文化是荊楚文化的源頭。此外,他提到,荊楚文化彙集于荊州,這裡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曆史的一個樣本:以武則天命名的“禦路口”“禦河村”;以詩人張九齡命名的“曲江路”;以詩仙李白命名的“青蓮巷”;以詩史杜甫命名的“杜工部巷”……黃道培以路名為切入點,詳細講述荊楚文化的内涵。他還用“湖北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的考古數據說明了荊州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
“鼓角風雲慘,江湖日夜浮。”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近代也是如此。黃道培通過1895年《馬關條約》中開放沙市為通商口岸之後的曆史發展,表明沙市曾是貿易大港,在貨物運輸中占有重要地位。他通過列舉張知本、胡鄂公、甯柏青、鄧處民、熊得山、錢納水、崔國翰等人的例子,總結道:“荊州人才輩出,為革命九死一生的勇氣是荊楚文化的傳承。”

“欲問興亡意,重城自古堅。”在授課的第三篇章,黃道培通過屈臣氏、沙市中心路、重載鐵路、中山公園、荊江分洪等相關老照片向同學們展示了近代以來荊州的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曆程。他重點講到荊江分洪工程建設的艱難過程,“中國偉大抗疫精神不是憑空産生的,是有曆史的。”結合當下時事,黃道培總結道。
環藝12001班湯殊藤同學課後感慨:“荊楚文化不僅展現在荊州人的精神面貌裡,更展現在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裡,通過此次課程,我對荊楚文化、對荊州、對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都加深了理解。”
(編輯 張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