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可靜)從“手鏟釋天書”到“慧眼覽古幽”。10月10日晚,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大型思政公選課《生命長江·大國能源》第三講“科技創新在文物保護中應用”在武漢校區B教105室正式開講。湖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張楊教授擔任主講人,帶同學們走進文物科技保護的有趣課堂。

課堂伊始,張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張洛陽鏟的圖片,并介紹到作為傳統考古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這把縱橫考古界的“泰鬥級”洛陽鏟,可在泥土中打出數米深孔。
緊接着張老師提到考古分為傳統考古和科技考古兩大類,科技考古即利用自然科學來分析研究古代實物資料,從中獲得古代人類的活動信息,再結合考古學、曆史學等社會科學方法,來探索古代社會曆史。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考古的種類越來越多,技術也越來越好。

課堂中張老師也向我們講述了多個生動且有趣的考古案例:如河南賈湖遺址中的七孔笛子、儲存葡萄酒的罐子、水稻種子等的發現表明那時的人也過着可以聽音樂、喝酒、吃飯的美好生活;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條的發現,證明了面條起源于中國;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男性化妝品等。這些案例向我們展示了古人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十分有趣。另外張老師也為我們解密了“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的不鏽之謎。

将文物考古出來之後,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文物保護。文物保護分為文物保存環境科學研究、文物材質工藝科學分析以及文物保護修複研究三部分,它們分别對應文物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三環節。大多數文物埋藏的環境都非常惡劣,俗話說“幹千年,濕萬年,不幹不濕就半年”,可見環境對文物的影響巨大。
在課程尾聲,張老師表示:科技已經成為考古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從每件器物上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考古給自然科學技術帶來了新天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考古學研究開拓了新視野。
最後在令人興奮的互動環節中,郭畇铄、李文浩、黃怡等同學積極提問,張老師也耐心做出詳盡的解答,現場氣氛活躍,學生興緻高漲。
(審核:姜學勤 編輯:徐先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