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

學院新聞
學院新聞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紅色書信映初心 青春腳步量川渝——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信·荊楚”團隊2025年暑期實踐調研紀實

文:| 來源: | 時間:2025-07-24


(通訊員 袁田 馮星雨 吳宇潔 高宇桐 方玉卓/文  徐佳悅 程晨/攝) 荊楚向川渝,尋信再出發。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80周年和中共中央作出三線建設決策60周年,7月16日至20日,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信·荊楚”團隊懷揣“一本書”和“一堂課”,從荊州出發,先後尋訪四川攀枝花、成都和重慶等地,在跨越時空的紅色書信中重溫革命記憶,以青春之聲傳播書信故事,為赓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寫下了生動注腳。

                                    

尋信——發掘紅色沃土上的精神富礦

在川渝這片镌刻革命記憶的土地上,大量紅色書信如同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星辰,等待着被看見、被讀懂、被傳承。此次實踐中,“信·荊楚”團隊的足迹遍布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成都建川博物館、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等20餘處紅色場館,累計尋得不同曆史時期的紅色書信200餘封。這些書信中,既有三線建設者“此去攀西,山高路遠,然國家召喚,吾輩當一往無前”的拓荒誓言,又有蓉城抗戰“日本鬼子不驅出中國,兒就不回家”的報國呐喊,更有紅岩烈士“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産黨員的意志是鋼鐵”的獄中絕筆。每封書信都是一段鮮活曆史的見證,更是蘊含信仰力量的精神富礦,為講深講實講好高校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

                                     

解信——感悟字裡行間的信仰共鳴

 當指尖撫過一頁頁泛黃的信紙,當目光觸及一行行帶着煤灰、汗漬甚至血迹的文字,團隊成員與革命先輩的“隔空對話”便有了真切的溫度。在成都建川博物館聚落,團隊成員吳宇潔站在趙一曼等烈士的家書前深深感慨:“每封信都是一座精神燈塔,照見了共産黨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子丹心。”在重慶渣滓洞、白公館革命舊址前,斑駁的牆壁與鏽迹斑斑的刑具,讓“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把這牢底坐穿”的絕筆更顯沉重。團隊成員馮星雨動情地說:“觸摸先烈的革命印迹,才深刻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真正理解了‘初心’和‘理想’的豐富内涵。”跨越時空的信仰共鳴,讓紅色基因在青年心中生根發芽,成為激勵他們勇毅前行的精神密碼。

傳信——踐行青春之聲的精神接力

 尋得信仰的火種,更要成為傳遞火種的使者。“信·荊楚”團隊以“行走的思政課”為載體,讓紅色書信中的精神力量穿越時空、直抵人心。在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團隊以講授微課的形式傳遞烈士家書中的信仰力量,與場館達成紅色書信研究合作意向,讓“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赤誠在新時代煥發新彩。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吳宇潔同學講述董必武“把節約的外彙全部上交國家”的故事,當“每一分錢都要用到國家建設上”的話語落下,現場掌聲雷動,老一輩革命家的廉潔初心通過青春之聲直抵人心。在歌樂山革命紀念館,團隊成員袁田為小學生解讀何功偉烈士的《緻妻訣别書》,當“把革命紅旗舉得更高”的誦讀聲回蕩展廳,不同年齡的心靈在紅色信仰中産生了強烈共鳴。這種打破年齡和時空界限的教育,正是“大思政課”最生動的實踐。

以信為媒——持續上好“行走的思政課”

“兩次座談交流、多次微課宣講、百餘封紅色書信,裝滿了此次躬耕實踐的行囊。”“步數換故事,熬夜趕稿子,這川渝套餐,夠紮實!”“5天把腳步乘了2,睡眠卻除了2,雖累,但很值!”團隊成員的收獲感言,道出了此次實踐調研的意義與價值。

 200餘封浸潤真實和溫暖的紅色書信,是曆史的見證,更是育人的教材。作為對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号召的積極響應,本次實踐既為學校下一步出版紅色書信研究專著與講好思政金課積累了典型案例,又在行走中切實踐行“尋信—解信—傳信”的思政教育新路徑,為兄弟高校深化“大思政課”建設提供了鮮活樣本。 

從荊楚到川渝,從紙張到心靈。“信·荊楚”團隊的實踐表明,當青春之聲與革命信仰同頻共振,紅色基因必将在新時代煥發更加璀璨的光芒,指引更多青年在民族複興的征程上,書寫青春獻給祖國的精彩華章。

(審核:劉小燕  編輯 湯慧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