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

教學動态
教學動态
首頁 > 教學動态 > 正文

《生命長江》第五講:荊江大堤——長江水利與荊州社會變遷

文:| 來源: | 時間:2019-06-06

 

發布時間:2019-05-08 作者: 浏覽次數:953

     

新聞網訊(學生記者 闫鐵梅/文 夏春秋/攝)5月7日晚,大型思政公選課《生命長江》第五講開講,來自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的程霞老師擔任此次公選課的主講人,她從曆史學的角度解析了荊江大堤與荊州的曆史社會變遷。

“萬裡長江,險在荊江。”程霞以“險”為切入口,向同學們展示了荊江河道九曲回腸的形态特征和複雜的江湖關系,正因為洪水來量大于河道安全洩量,再加上南高北低的地勢特點,使得荊江兩岸的堤防存在嚴重弱點。以南朝西梁為曆史切入口,程霞沿着曆史的時間脈絡展示了江堤始築到統一的荊江大堤形成過程。

“在學界關于荊江大堤的建築時間出現了争議。”程霞分析了争議的不同觀點,又以詳細的史料展示了從南宋築寸金堤、黃潭堤到明萬曆七年形成統一的荊江大堤的修築過程,并簡要提及了荊江大堤的編号制度。

說起古代荊江大堤修築和荊州社會變遷的關系,程霞先談論起沙市堤與沙市崛起之間的聯系。“唐代時的沙市叫沙頭市,宋代才興起沙市。”“北宋時期荊州知府鄭獬主持建築的便是沙市長堤,由此江堤位置逐漸南移。”從南宋荊江流域大規模屯田,到元代荊江流域開穴圍水造田,程霞通過不同曆史時期洞庭湖水系圖,講述了荊湖地區的開發與洞庭湖水系變化之間的關聯。“民國時期的水利專家在解決洞庭湖水患時主張其根本解決的方法不是退田還湖,而是讓水重新流回長江。”在講到有關民國“塞口還江論”的内容時,針對其中的“與其廢田還湖,不如塞口還江”,程霞作了詳細地解釋。

荊江大堤的保護問題成為建國後的重點問題。程霞介紹道,除了建設分洪工程,建國後還另外建立了很多的分洪區。面對荊江風情帶的美麗圖片,程霞感慨:“千裡江堤,潰于蟻穴。從古至今江堤的修建從最初的白蟻治理到現在的分洪工程,加固荊江大堤的方法一直在不斷改進,其中的護堤與拆遷工作對于造就如今的美麗荊江風情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荊江水利文化遺存概覽方面,程霞還展示了矶頭護岸、萬壽寶塔、鎮江鐵牛文化遺存等,并通過抗洪紀念亭、九八抗洪紀念碑等圖片和人物事迹,與同學們一起緻敬曾經奮戰在在抗洪一線的英雄們。

講課結束前,程霞還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

(編輯 李勝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