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良師,更是益友,他是學生口中親切的“小波”老師。滴滴汗水,點點心血,諄諄如父語,殷殷似友親,他用博愛之心培養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他使校園變成了家園、樂園,讓學生不僅收獲了學識,取得了進步,更感受到家人般的關懷、溫暖,他就是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青年教師——塗江波。
在劉潔(2015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生,現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的記憶裡,“小波”是她在學生時代唯一一位敢直呼其名的老師,因為“小波”是那樣的平易近人,不像是一位威嚴的老師,而更像是一位兄長,一位可以不分尊長、傾心交談的朋友。她說,大學四年裡有一件深刻改變了自己的成長軌迹。2015年5月14日那一天,在行将畢業、面臨人生重大抉擇又倍感困惑之際,“小波”告誡她:“你是一個特别執着的人,隻要你下定決心去做某一件事,你就會義無反顧,所以沒有什麼能難倒你!”此事經年,言猶在耳,這句話讓劉潔始終對自己充滿信心,不再感到彷徨,而是滿懷着勇氣,不斷用行動去挑戰自己!
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小波”總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出現。博士畢業、來到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工作的當年,“小波”即擔任了思政1102班的班主任,第二年又兼任了思政1101班的班主任。他逐漸打破了班級之間的隔膜,将兩個班團結為一個緊密的集體。他很快摸清了每一位學生的家庭背景、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有針對性地予以輔導。他會在每一位學生的生日當天送上祝福;他使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找小波老師”成為了一種習慣,即使是畢業了,這種習慣還在延續;他總是盡心盡力地幫助大家,急學生之所急,直到事情完滿解決。
趙小月(2015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生,現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說:“每每想起小波老師,心裡都是暖暖的、滿滿的感動。有人說,時常被想起、被需要就是一種幸福,那麼小波老師應該很幸福吧!”她回憶起大二時代表學院參加辯論賽的經曆。當時由于四位辯手都沒有經驗,大家就去找“小波”幫忙。“小波”立即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查閱辯論賽要注意的事項、各個辯手的職責和作用、辯論的技巧等信息,還就辯題給出思路,仔細修改辯論稿。辯論賽預演的時候又去到現場,根據預演情況幫助辯論隊繼續完善稿子,提醒大家應該注意的問題……在此之前,“小波”本來對“辯論”所知不多,經此一役,卻“不小心”成了半個辯論專家,屢次受邀擔任學校辯論隊的教練以及一些辯論賽的評委,還曾率校辯論隊獲得四校辯論賽的冠軍。
為調節忙碌的學習生活,給學生減壓,班主任“小波”會定期組織大家到戶外踏青。闵叔建(2015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生,現重慶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對其中一次到八嶺山郊遊的經曆記憶猶新。由于是從漢語言文學專業轉到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專業基礎薄弱,一時對新專業的學習感到迷茫。一路上,“小波”和他談心,結合自身轉專業的經曆,鼓勵他要有信心。闵叔建說,在那一次談心之後,更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也明确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大三下學期,很多同學在工作與升學之間猶豫,“小波”結合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生一起分析各種選擇的優劣勢。趙世麗(2015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生,現華中師範大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專業研究生)當時的成績在全年級排名第一,考取名校的研究生沒有任何問題,而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卻打算忍痛放棄升學。臨近報名,趙世麗已到外地實習。通過一次次的電話,“小波”最終說服了她。她還記得“小波”說過的話:“你就這樣放棄,我會感到可惜,困難是暫時的,也是可以克服的,有什麼困難你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它!”她說:“在長大這片沃土,有幸能遇到小波老師實屬幸運,老師給予自己這麼多的關心和照顧,甚是感謝,隻願恩師萬事如意,桃李滿天下!”
熊豔雲(2015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生,現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到現在還記得備考研究生期間與“小波”老師的一次次約談。那時“小小波”(“小波”老師的孩子)剛剛出生沒多久,“小波”忙于家庭和工作之間。但是即使在這個時候,“小波”也從沒有因為事情多、工作忙,而拒絕過自己任何一次的約談,而且每一次都會耐心地分析學校、專業選擇上的利弊,詳細解答專業問題上的各種疑問,給出備考方面的建議。熊豔雲說,隻有自己知道“小波”對自己的影響有多大:她的人生目标就是要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名像“小波”一樣的老師,關愛學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默默地付出而不求任何回報。
接受采訪的時候,王冰雪(2015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生,現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正坐在回學校的地鐵上。在她的記憶裡,“小波”總是笑着,笑得特别溫暖。她還記得有一次,“小波”敲開學院考研自習教室的門,抱着滿滿一胳膊的牛奶和水果,跟大家說:“給你們補充點營養。”那句簡單的話語,讓她感到,備考的冬天雖寒冷,卻溫暖似充滿希望的春天。曾經擔任班長的龔媛媛(2015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生,現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也記得,暑期考研複習時,大家都集中在學院會議室複習,有一天,天氣特别炎熱,“小波”送來了一個特别大的西瓜……她說:對于班上同學的就業和深造,“小波”比學生本人還要關注、還要緊張。考研筆試成績出來的當天,她自己還沒有查成績,“小波”已經發來了短信告知她各科的成績,還結合近幾年考研的成績,分析分數進複試的可能性,提醒要開始準備複試的事項,後來她跟同學聊天,才知道“小波”幾乎幫班上所有考研的學生都查了成績。
大家都還清楚記得,為了給考研、找工作的同學加油、鼓勁,在一個下着小雨的日子,“小波”帶着大家到自己家裡包餃子、做遊戲、聊生活。一群人坐滿了客廳,用上了所有能用上的鍋碗瓢盆,包着早已備好的肉餡,吃着大家共同包出的餃子。周文傑(2015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生,現華中師範大學邏輯學專業研究生)回憶說:“餃子的味道我已記不清了,但那種快樂、那種感動到此刻仍能濕潤我的眼眶”。快畢業了,在離校之際,“小波”給每位學生都準備了細心挑選的畢業禮物,針對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寫上了相應的寄語。這些有溫度、有色彩的記憶,讓每一位受訪者都覺得,是那麼的溫暖、鮮活而感動!
後來,大家都離開了長大、離開了荊州,用知識做翅膀去追求夢想。“小波”每到一地,都會去探訪在本地學習、工作的學生。讓在武漢的同學感到高興的是,他們能有較多機會見到“小波”。畢業後第一年的冬天,“小波”趁着在武漢參加學術會議,把大家召集了起來,又在一起暢談生活。大家看到的,仍是他熟悉的笑容,感受到的,仍是一個溫暖的集體。2017年秋天,“小波”開始到武漢大學訪學,他說:“大家要是想改善夥食了,就來武大找我,我請大家吃飯”。一個晴空的星期日,臨近畢業、日益忙碌的大家真的約好一起去武漢大學找“小波”了。那一天,一行人騎自行車環遊了東湖,在草地上,大家席地而坐,談人生、談理想。在大家眼中,“小波”胖了,但仍是那個愛笑的、熟悉的“小波”。(學生記者 鄭亞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