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求索育人三十載
王金洲,男,1963年12月生,漢族,中共黨員,教授,現為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院長。他三十年如一日,勤于科研、樂于教學,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心系學生、無怨無悔。王院長主要從事能源經濟與企業管理的教學科研及高校院系管理工作,主持和參與省部級科(教)研項目12項,完成企業委托研究項目10項,在國内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被EI、ISTP 、CSSCI收錄20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6篇,被北大核心期刊檢索10篇,出版學術專著、參編教材6部。先後14次獲校級教學質量優秀獎,獲市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1次,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次,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次,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獲評原江漢石油學院“優秀中青年教師”2次,校級講課比賽二等獎1次。工作三十一年間,他多次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獲評省級優秀學士論文,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引導心理困惑學生做好生涯規劃,是學生成長途中名副其實的人生導師。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過程中,一切都應當建立在教師的人格基礎上,因為隻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湧現教育的力量。”教師身上體現出來的優秀品質,是任何教科書,任何箴言,任何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在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就有這樣一位教師,他就是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院長王金洲教授。
起于晨曦,休于晦暝
自1985年參加工作以來,王金洲教授在教學崗位上已經堅持了三十一個年頭。三十一年年來,他始終嚴于律己,勤于鑽研。提及王教授,很多學生的第一印象便是他“起于晨曦,休于晦暝”的作息習慣。每天最早去學院辦公,最晚離開學院。
很多考研的學生早上六點左右去教室自習的時候,時常會遇見正要去學院的王教授,而晚上十點多回宿舍經過辦公樓時,也常常能看見王教授辦公室的燈還一直亮着。王教授研究課題,每天基本上都是十一點左右才回家,回家洗漱完後還要再看半小時的書。
何金榮同學說:“王教授這種專心學術研究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是我學習的榜樣。每當心有懈怠,王教授的這種精神就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在求索的路上,王教授沒有把自己舉上雲端,擺在一個高不可及的位置,而是把自己沉靜下來,以一個普通大學老師的身份在知識的世界裡孜孜不倦,腳踏實地的默默耕耘。他沒有把教師看成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是心無旁骛的投身其中,以教書育人為崇高的職責,以不斷突破自己,并向學科前沿邁進作為人生的樂趣。
翻開王教授的履曆,30多年來,他曾主持和參與省部級科(教)研項目12項,完成企業委托研究項目10項。他在國内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被EI、ISTP 、CSSCI收錄20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6篇,10篇文章被北大核心期刊檢索,出版學術專著、參編教材6部。而作為刻苦鑽研的見證,王教授所獲的榮譽更是不計其數。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源于王教授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都源于他積極進取,克難奮進的不懈探索。
“王教授之所以會獲得學生們的喜愛,就是因為他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饒靜同學這樣說道。王教授的人格魅力不是單方面的性格或特質所構成的,而是長期以來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所産生的影響力、感染力和感召力。這種人格魅力不僅通過淵博的知識體現出來,也通過高尚的師德和對事業的執着追求而表現出來。
授業解惑,潤物無聲
王教授主要教授政治經濟學和論文寫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王教授始終堅持并踐行着自己對于教學獨特的治學态度和治學方法。學生的每一個問題,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瑣事,如果學生因得到的答案和所查閱到的答案存在差異而疑惑不解,王教授都會親自去檢驗。
講課的時候,他會将本節課的脈絡主線清晰的标注出來,接着在主線的軸上添枝加葉。以這種方式來教學,既抓住了同學們的注意力,又将所要掌握的知識掌握牢固,而且在此基礎上的延伸又進一步地擴大了同學們的視野。
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在講授新課的時候,他會用大量的事例把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講的通俗易懂。不僅如此,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解知識的同時,他也會适時的引導學生深入地探索一些問題。
他習慣性的引導學生就一個問題進行讨論和交流,并恰到好處的就學生發言中的漏洞或模糊之處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然後進行詳細地解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去發現自己的思維矛盾,由此提高學生的思維嚴謹性。
王教授講課不局限于課本内容,喜歡就一個主線展開自己的讨論。講到興頭,他時常也會實事求是地談論一些現實問題,分享著名人物論點,普及學科前沿知識。他的語言活潑自由又不乏嚴謹缜密,言談之間旁征博引,學識極為淵博。沒有多媒體的教室,九十分鐘的課堂,一個不帶講稿的老師在三尺講台上引經據典,講解自然流暢,而講台下的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收獲知識,不斷成長。
思政11302班的劉曉君說:“如果指向标建的夠高夠鮮明,那麼它指引的将不僅僅是方向,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王教授就是這樣的一個指向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王教授特别關心學院參加考研的學生,時刻為他們着想。備考期間,王教授會想盡辦法為學院考研的學生提供自習場所,每年暑假還專門調配出一個會議室供學生自習使用。筆試結束之後,王教授會動員學院全體教師為學生的面試提供指導和幫助,給學生講解面試的方法和技巧,動用各種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便利。
2012級思政專業的陳興傑于2016年參加了研究生考試,考研成績出來時,他因幾分之差而與華中科技大學失之交臂。沒能達到報考學校的分數線,陳興傑感到無比的焦急與迷茫。當王教授得知這個事情後,主動為他加油打氣,并積極幫他聯系調劑學校。後來,陳興傑同學經過幾輪面試,最終被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錄取。事實上,30多年來,類似于陳興傑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作為研究生導師,王教授每年都會指導2-3名研究生完成各項工作、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很多學生在此之前沒有多少寫作論文的經驗,王教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不同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在和學生談話的時候還專門從最基本的文獻查閱、文章結構等各個方面給予了詳細的講解和指導,讓學生學到了不少撰寫論文的“套路”,大家一緻認為受益匪淺。王教授指導的2009級本科生曹思的畢業論文《生态文明建設的哲學思考》2013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該生當年也被成功錄取為東華大學研究生。
作為本科生導師,王教授每年也會指導5名本科生,對他們開展日常談心教育、學業指導等工作。除此之外,王教授每年還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王教授對學生非常關心,時常資助我們學院像我一樣家庭貧困的學生,非常關心我們的成長。每次與王院長聊天,他總會語重心長地勉勵我們要趁着年輕努力學習,隻有自己本領學好了,才能改變自己與家庭的命運。”曾受王教授資助現在華中師範大學讀研的呂瑞同學說道。
“三尺講台,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這也許就是對王教授求索育人三十載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