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儲康華)2024年5月8日晚,我校大型思政公選課《生命長江》第十一季第七講在16教A313教室開講,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藝術學院孫鵬飛副教授擔任本次課堂的主講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聆聽那些流傳在荊楚大地上的動人旋律,感受湖北人民深沉而獨特的浪漫情懷。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出自哪位詩人的那首詩?”課程伊始,孫老師通過對詩句的講解,讓同學們對湖北地區的民歌有了初步了解。孫老師指出, 民歌是起源于一個地區的老百姓中間,并成為他們獨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也是民間文學的一種。周代初年,民歌已在楚地盛行,其《離騷》的騷體形式,是從民歌的“楚聲”學來的,在藝術上開辟了民歌的發展道路,對湖北民歌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孫老師為同學們講解并播放了中國第一首情歌《候人兮猗》,代表着湖北地區農耕文化的《火燒粑》,具有生活氣息的《車水情歌》,展現荊州地區人民勞動生活的《郎望妹妹望郎》,監利獨有的水鄉船歌文化《拖船号子》,民間女子表達愛意的孝感民歌《繡荷包》,生動再現土苗男女相知相悅的恩施民歌《六口茶》,農耕社會土壤培植出的民間文化《黃四姐》,極富地域特色的方言鄉音《龍船調》,這些特色民歌表達了湖北人民内斂而含蓄的浪漫。
最後,孫老師認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華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欣賞、學習優秀的民歌文化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審核 姜學勤 編輯 徐先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