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020986139728236291&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6ca962823c0a822a3000j&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2020986139728236291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黨員、幹部要經常重溫黨章,重溫自己的入黨誓詞,重溫革命烈士的家書”,“要把革命烈士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詩文、家書編輯成冊,用于幹部教育,讓各級幹部常常看、常常思、常常反求己身”。
小學語文課本裡有一課是夏明翰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和他的光榮事迹就因為這首詩,鮮活而真實地走進了我們一代代人的心中,矗立了永久的精神豐碑。
從小,我們也會被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犧牲之前寫給兒子甯兒的那封信而淚目:“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這封家書就這樣讓我們在動容與共情中,植入式的講述了家與國、忠與孝、個人與集體、犧牲與永生的關系。
為什麼一首詩、一封信、一個故事往往更能讓我們走進一個個英模人物,人物也會因這些載體而更加立體直觀、有血有肉的浮現在我們面前,且印象深刻、久久難以忘懷。我們的答案是:紅色書信以“小切口、大情懷、正能量”的短小輕盈體态,溫熱的人文情懷,賦予了曆史溫度,從而達到“見史、見人、見精神”的效果。黨員黨性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這樣的素材。為此,三年來,我們團隊始終緻力于湖北省共産黨員英雄模範的紅色書信發掘整理、研究傳播,在校内外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們把團隊和所從事事業的主題取名為“信·荊楚”。既表達我們開展“荊楚大地紅色書信”甚至“信物”的研究之義;更可引申為紅色書信、信物所蘊含的“信仰、信念、信心”之義。具有較高的品牌識别度和創新性。
價值論:為何“信·荊楚”
第一,為思政育人提供“如鹽在肴”的營養美味大餐。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形象的比喻道:“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将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這句話形象揭示了思政育人的最高境界和最佳效果應是如鹽在肴、潤物無聲,在品味美食中自然又無形的吸收了鹽的營養。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硬件”建設是黨中央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抓手。博物館、紀念館、文物、曆史遺迹、舊居,書籍、資料,甚至包括紀念日、電影、歌曲、影像資料等平台和資源都是文化建設的有形“硬件”和載體。在此前提下,紅色書信作為宏大叙事的典範曆史的佐證,理應成為抓意識形态教育的硬件和載體。細細品味紅色書信,字裡行間内蘊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死觀、政德觀,甚至浪漫愛情、傳統孝道等思政育人元素躍然紙上、曆久彌新,其時代内涵依然豐富。
第二,為黨史學習教育常态化長效化提供全新教材。去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态化長效化的意見》。同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意見》。黨的曆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是全社會開展信仰教育的生動教材。如何将黨史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結合起來,展現黨的精神風貌,使黨史從塵封的曆史檔案中鮮活、生動、親切起來,是當下需要研究的課題。顯然具有感染性、故事性和思想性等鮮明特點的紅色書信見證了黨的百年發展曆程,是豐富的黨史資源和寶貴的精神财富。通過對紅色書信進行檔案化、數字化管理,探索書信背後的故事,用平凡的“人”和“物”去再現黨的百年曆程,可使黨史更有溫度、深度和力度。尤其是其微觀的切入口,私人化和隐秘化的叙述方式,親情友情愛情的具象化呈現、家國一體的互動交融,也是最符合新時代青年人喜好的黨史學習教材。
本體論:何為“信·荊楚”
第一,“信·荊楚”是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立德樹人之作。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自此,形成“五育”并舉提法。在今年荊州市中小學黨組織書記培訓班上,在講黨史課的環節,學院沒有邀請黨史專家,而是讓“信·荊楚”團隊的大學生們帶着紅色書信走上講台,變身“導師”。一個半小時的分享過程中,台下很多人都熱淚盈眶。課後,這些校領導們都反應熱烈,有人說沒想到黨史課還能這麼上,有人說這是一堂特别的思政課,還有人留言說“今天我破防了”。在互動交流環節,有六位學員争先恐後的發表自己的聽課感言。其中,荊州市田家炳中學黨委副書記李春豔由衷感慨,“信·荊楚”是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育人之作。她說:長途跋涉尋信是德育、體育和勞育的體現;解信是智育和美育的過程;傳信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載體。
第二,“信·荊楚”是紮根荊楚大地涵養家國情懷之作。湖北省具有悠久的革命傳統,是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地。自古以來荊楚大地就積澱了人心思讀、求學救國的文化氛圍,正所謂“唯楚有才,于斯為盛”。近代以來,武漢也是僅次于上海的全國第二大産業中心,經濟繁榮。再加上其“九省通衢”的地理區位優勢等共同造就了湖北在中國革命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國有名可考的烈士有370餘萬人,湖北就有70萬。可謂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荊州也是一片紅色的沃土,全國三大蘇區湖北占兩個,其中一個就在荊州。因此,開發與利用荊楚紅色書信資源,挖掘省市紅色文化,赓續紅色基因勢在必行。湖北有高校129所,擁有學生150餘萬名。荊州作為湖北高教第二城有高校7所,擁有12萬名大學生。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是湖北省委省政府重點建設的四所省屬高水平大學之一,紮根荊州、立足湖北,弘揚荊楚文化,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我們的初心。面對如此龐大的高校學生群體,如何讓人才留鄂留荊,如何引導學生知荊州愛荊州興荊州,是紮根荊楚大地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體現。知之深才能愛之切,以紅色書信為媒,帶領學生大興調查研究,用腳步和赤誠丈量荊楚大地,通過人物讀懂曆史,透過書信品味荊楚,可以切實涵養學生追尋英模足迹,留鄂興荊的家國情懷。11月14日荊州市專門召開了“信·荊州”紅色尋訪活動總結暨研讨會,團隊成員在會議上的發言産生較大反響。這使我們深刻意識到大學在引領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方面應該有所作為,也可以有所作為。
第三,“信·荊楚”是凸顯專業特色的學科思政之作。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是不是隻需要當好一名照本宣科的教書匠?對時政熱點的敏感度、科研實施的方法論、教學手段的創造力、教書育人的執行力如何培養和提高?“信·荊楚”項目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它的實施和成長,現在已經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學校和學院兩級重點打造和推崇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團隊成員獲評百生講壇銀牌主講人,獲評2023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省級示範團隊;也是實踐教學向第二課堂的良好延伸,今年獲評“中南聯盟”導航杯我的勞動課大賽一等獎;更是盡展專業特色、培養專業特長的科研育人品牌,三年來,我們的心血彙聚成一本公開出版研究著作《信·荊楚:湖北兒女筆下的紅色追尋》。參加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從40餘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紅色專項活動特等獎。受到中、省權威媒體深度報道。
實踐論:何以“信·荊楚”
尋信解信:串珠成鍊,填補湖北研究空白。中央有号召,省市有資源,長大有行動。在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黨委的正确領導下,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成立紅色書信專項調研課題組,并入選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專項支持計劃。三年來,團隊遍訪全省,将散落各地如同璀璨“珍珠”的紅色書信收集整理并加以研究,以串成精美的“項鍊”。目前已收集到60餘人的紅色書信200餘封,形成了20餘萬字的研究書稿,從“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和“主旋律”。從目前國内研究現狀看,個别省份處于紅色書信的研究領跑階段,但大多僅以收錄家書提供閱讀為便,并未對書信作出詳細解讀。有的學者隻收錄全國範圍内有名的紅色書信,并非分地域開展專題研究。湖北以“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聞名于世并寫入了黨的第三個曆史決議,必然存在着大量散落于民間的紅色書信。搜集湖北省紅色書信并解讀,撰寫調研報告、出版書信研究著作,不僅有效填補了學界目前尚無湖北籍紅色書信系統研究和著作書籍的空白。而且我們的研究聯系湖北區域文化,立足于挖掘共性價值,緻力于在紅色書信中凝練“湖北精神”。
傳信回信:實現個人與集體成長共赢的雙向奔赴。“信·荊楚”項目最大的特點是不滿足于做書齋裡的學問。我們既在網絡空間和舊書市場“文獻淘珠”,又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到廣大農村、革命老區,到博物館檔案館、到英模舊居、到繁華都市,同基層群衆、和專家學者、與黨員幹部交流宣傳、詢問請教。全方位曆練了團隊師生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在這個過程中,團隊獲得成長,9位成員全部入黨,2名成員保送985和一本高校研究生。20人次擔任校、院各級各類組織學生幹部,13人次擔任學生組織負責人。三年來團隊成員共獲獎162人次,其中國家級4人次,省級14人次,市級3人次,校級45人次,院級96人次。這正是個人和團隊共成長,以優異成績“回信”,告慰英模的生動寫照。
“信·荊楚”的顯性成果是,每兩年公開出版一本書信研究著作。我們的工作也并沒有止步于讓研究成果關進書櫃被曆史塵封,而是采取“1+X”的傳播模式,實現“傳信”。即:讓書信進課堂、打造特色思政金課和黨政幹部培訓課,以求知識入耳;讓書信進展館、建湖北省紅色書信陳列館,以求曆史入腦;讓紅音進融媒、創設電視節目,以求精神入心。截止目前,“信·荊楚”走進了荊州市中小學黨組織書記培訓班,走進了48所中學開展讀信分享會,走進了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生命長江”,走進了基層社區、農家院落。目前,團隊共開展了“唱讀講傳”活動60餘次,受衆4000餘人。我們還将争取省市領導在世界讀書日薦書,讓我們的紅色書信研究著作集成為省市黨員領導幹部中心組學習、主題黨日、黨性教育課堂的參考書目。目前已有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多所高校向我們學習“信·荊楚”項目育人經驗,有荊州聯通公司等多家企事業單位與我們聯合開展以紅色書信分享為主題的支部主題黨日活動。
湖北知名黨史研究專家、湖北大學教授田子渝也對團隊工作給予高度肯定:“本項目使黨史在‘讀’起來、‘聽’起來中更顯溫度,更見深度,更有力度,為黨史學習教育常态化、長效化提供了鮮活的素材。”武漢大學教授、全國教學名師丁俊萍為《信·荊楚——湖北兒女筆下的紅色追尋》作序中寫道:“本書輯錄聞一多、恽代英、董必武等近60為湖北英烈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書信,輔以烈士生平簡介和感人事例介紹,展現了不同曆史時期每位烈士個體的人生經曆和心路曆程。翻開一封封書信,我們仿佛穿越時空,見到了他們堅毅面孔下豐富的内在情感和個性表達。”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開創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吹響了新時代新征程“以文化人”的集結号。為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我們将繼續秉持“慰犧牲者之靈,随幸存者之願”的初心,赓續紅色基因、勇擔育人使命,用好紅色資源、培育時代新人。為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和荊州建設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積蓄精神文化力量。讓學術研究服務于中心工作,以達成文化同步“先行”、文化保障“先行”之目标。
注:《“信·荊楚”——湖北籍共産黨員英雄模範百封書信整理研究》項目獲得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活動特等獎。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劉小燕(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黨委書記,“信·荊楚”項目指導老師)
責編: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