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

學術動态
學術動态
首頁 > 學術動态 > 正文

中國網:紅色書信賦能大别山精神學習教育的創新路徑

文:| 來源: | 時間:2025-06-30

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P1PSOBkk.html

大别山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弘揚大别山精神,對于推動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具有重要意義。

共産黨員、革命烈士、英雄模範等先進人士寫給組織、同事、師生、親友、同學等的信件(以下簡稱“紅色書信”),是中國共産黨人百年奮鬥的初心見證與理想信念的原初表達,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的具象表達,蘊含着大别山精神的内在邏輯與基因密碼。可以從内容、方法、載體三個維度探尋紅色書信賦能大别山精神學習教育的創新路徑。

内容創新:開展紅色書信研究闡釋,發掘大别山精神“源頭活水”

紅色書信中關于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的内容元素,讓人得以窺見大别山區的共産黨人和人民群衆為了實現共産主義理想、建立新中國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争。開展紅色書信研究闡釋,為大别山精神學習教育注入小切口、易共情的“源頭活水”。

“堅定信念、緊跟黨走”的政治品格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所在。1940年2月,時任新四軍遊擊大隊大隊長的潘濤随部隊從筠山轉移,他在給妻子賈春英的信中這樣寫道:“蘇區很多你熟悉的同志為國捐軀,吾與隊友化悲痛為力量,急赴前線殺敵,倭寇不除,國無甯日,談何家全……抗戰勝利之日,就是我返家之時。”然而沒過多久,潘濤在一次遭遇戰中犧牲,這封家信竟成了絕筆。寥寥數語,讀來讓人心潮澎湃,感受到大别山區共産黨人信念如炬、前赴後繼的抗戰決心。

“顧全大局、團結奮鬥”的革命意志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内容。“我始終是萍蹤浪迹、行止不定的人……這樣的生活,小孩子終成大累,所以決心将兩個孩子送托外家……生活也很困苦,但現在生活困苦,絕不是一人一家的問題,已成為最大多數人類的問題。”1933年2月,革命形勢惡化,陳潭秋無奈留下妻子徐全直在上海待産,自己則向他在黃岡老家的兩位哥哥寫了一封托兒家書。字裡行間展現出一個革命者為共産主義事業做出的犧牲,作為一位丈夫、一名父親,他為了解決大多數人類的生活困苦而四處漂泊,舍小我以利社會家國。

1938年8月,張天偉在慶陽給母親和胞兄張天旺寫的一封信表達了對家人的關心,并對胞兄張天旺強調,“不要同人家鬧意見,或發生糾紛,這是不好的,現在國家的人民都是團結一緻的,特别是中國的存亡……最近日寇想奪取武漢,這當然我國是不會放棄的,是與日寇決戰到底的,最後的勝利定屬于我們。”樸實真摯的話語,在表達對家人的關心時也不忘關注國家的危亡,并告誡胞弟要團結鄰裡一緻抗日,決戰到底。

“勇當前鋒、不勝不休”的頑強作風是“大别山精神”的具體表現。1935年5月,時任鄂豫陝省委代書記吳煥先在給紅四方面軍并轉川陝省委的信中寫道,“……我們也正在擴大紅軍組織群衆武裝群衆的一切鬥争的動員來粉碎敵人第二次進攻,為開創新蘇區與為保衛川陝蘇區而決生死的戰鬥。”年僅27歲的紅軍将領吳煥先,根據全國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勇當中央紅軍之先導,為了争取戰鬥勝利将生死置之度外,展現出非凡的革命氣魄。

方法創新:打造紅色書信教育培訓,推動大别山精神“鑄魂育人”

青年學生和黨員幹部作為黨史學習教育和大别山精神學習教育的主要受衆。紅色書信作為鮮活的教育資源,如何才能以“小切口”在傳承和弘揚大别山精神中“站住腳”,在青年學生和黨員幹部中“火出圈”?關鍵是教育内容的結構化嵌入,重點在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創新,推動大别山精神學習教育從知識傳授向行為引領升華,實現“鑄魂育人”。

教育内容的結構化嵌入。在内容創新的基礎上,打造紅色書信“三維融入”模式。基礎課程設置《紅色書信精讀》模塊,專題培訓開發“書信中的大别山精神”案例庫,實踐教學開展“重走大别山革命老區”體驗活動。在課程中,通過角色扮演、情景體驗、紅歌傳唱等形式還原紅色書信中的曆史場景,再現烽火年代的抉擇瞬間,使大别山精神學習教育具象化、情境化。

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創新。融合現代教育理念,立足“知、情、意、行”相統一,創設“四位一體”教學法。如,通過互動式研讨解析張天偉家書的内容,探究大别山精神的内在邏輯;情景模拟還原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期間的工作書信往來,感知大别山精神的曆史印記;案例對比分析不同曆史時期的書信,把握大别山精神形成的演進曆程;實踐延伸可組織“書信精神·時代回響”行動課程:受衆基于書信學習,尋訪當地健在老紅軍、烈屬,記錄口述史,續寫新時代“精神家書”,圍繞大别山區鄉村振興,運用“勇當前鋒”精神,策劃創新方案。

這種縱向貫通的内容設計和“學習-研讨-轉化”的教育培訓機制,可以實現曆史傳統與現實行動的有機銜接,讓大别山精神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煥發新活力,使學習教育更有溫度和力度。

載體創新:實現紅色書信技術賦能,轉化大别山精神“理論話語”

現代科技為紅色書信的保存、研究與傳播提供了全新選擇。通過數字化、場景化與智能化技術手段,推動紅色書信從靜态文本向動态資源的轉化,在保護傳承中實現曆史記憶的當代重構,為大别山精神具象化呈現提供創新載體。

數字化建檔與資源整合。運用高精度掃描、人工智能修複、OCR識别等技術,對書信的物質細節進行複刻,修補破損的褶皺紋理,提取手寫文字的語義信息,建立可溯源的數字檔案庫。讓大别山區的家書跨越時空,通過手機掃碼即可感知曆史的溫度。在此基礎上,構建跨地域、跨機構的資源共享平台,整合分布于大别山地區的紅色書信資源,建立聯動數據庫。這一過程能有效解決紙質資料易損毀、難共享的痛點,通過技術賦能實現紅色書信的全景式呈現。

場景化叙事與沉浸體驗。場景化傳播具有強大的連接力、體驗力和服務力,通過虛拟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突破傳統文本的平面化局限,打造具象化的場景空間。當受衆步入董必武故居,可以看到董老正伏案寫作,“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的明志詩萦繞耳旁。這種場景化的叙事形式既能體現其曆史本真性,又能将抽象的精神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聽符号,使大别山精神學習教育從理論灌輸轉向行動自覺,讓受衆在“潤物細無聲”的共情體驗中接受信仰的洗禮。

智能化交互與精準傳播。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與大數據分析技術,為作風建設提供支撐。一是以紅色書信文本為藍本,建立“大别山精神關鍵詞雲圖”,可視化呈現“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等高頻詞彙的時空分布;二是通過情感計算技術分析受衆“畫像”,基于受衆的性别、年齡、愛好、行為習慣、知識背景等差異,動态調整大别山精神學習教育的内容與呈現方式,進而實現價值引領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傳播升級。

從泛黃的信箋到數字化的檔案,紅色書信作為曆史文本的價值,不僅在于記錄過去,更在于啟示當下、指引未來。站在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的新起點,大别山精神依然是新時代奮進的“精神密碼”。以紅色書信賦能大别山精神學習教育,通過創新路徑讓大别山精神所蘊含的信念之光、全局之識、團結之力、前鋒之勇,在新時代奮鬥者血脈中奔湧不息,化為實現民族複興偉業的磅礴動能。

(作者劉小燕系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黨委書記、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袁田系該院碩士研究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