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學生記者 馮海芳/文 潘延傑/攝)10月9日晚7時,東校區13教A區203教室座無虛席,以“長江生态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為主題的《生命長江》第二季第四講激情開講。荊州市生态環境局紀南文旅區分局局長、湖北省危險廢物與化學品專家庫成員劉松與我校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教師肖芬蓉共同擔任主講人。
長江作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大河,對于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态平衡,保障國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肖芬蓉老師首先以白鳍豚的滅亡和江豚的瀕危來闡述長江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現象,力證長江生态文明建設刻不容緩。

“白鳍豚的今天會是江豚的明天嗎?”“在生态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長江的生态文明建設又該何去何從?”……肖老師在抛出一連串問題後說道,西方國家的“先污染,後治理”是建立在污染轉移的基礎上,這與大國擔當和當今中國夢是背道而馳的。中國給出的一個基本遵循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态優先,綠色發展。”“如果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發生矛盾怎麼辦?”肖老師用楚源集團從衰落到重振和各行各業“綠色”盛行的事例證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可以兼容的。“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最後,她引用名言作結,并激勵大學生從小事做起,為保護長江、保護環境盡一份力。

“生活中什麼最貴?”劉松局長的問題引發大家的深思。“不是明碼标價的商品,而是陽光、環境。”他結合自身豐富的工作經驗,以生活中的實例介紹了荊州為保護長江所做的努力,涉及到中華鲟、洪湖大閘蟹、飲用水源保護攻堅戰、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攻堅戰、打擊非法采沙攻堅戰等等。劉松說:“一切工作都應堅持以生态保護為紅線,這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态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


課後,中文(文案)11801班的彭麗莎表示:“聽了今天的課程,我感受頗深,以後我要為環境保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編輯 李勝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