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

教學動态
教學動态
首頁 > 教學動态 > 正文

【《生命長江》第二季】第三講:黃河長江與中華文明

文:| 來源: | 時間:2019-10-16

 

新聞網訊(學生記者 塗新星/文 何雪/攝)9月27日晚,主題為“黃河長江與中華文明”的大型思政公開課《生命長江》第二季第三講在13教203教室開講。主講嘉賓是我國著名曆史學家、中國曆史研究院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研究員、複旦大學資深教授、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葛劍雄。

“在講座正式開始之前,我向大家解釋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文明’和‘文化’的區别”。葛老師一開講便旁征博引、貫通古今,從文明與文化的區别說起,深入解析了地域文化在我國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存在的意義和特點。“文化是求異的,文明是趨同的”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在講述概念、引述曆史的同時,葛老師還輔以生動活潑的實例來解析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加深了師生們的理解。

“水與文化有什麼關系呢?” “對一個地域來說,是不是水越充足越好呢?”通過這一系列的設問,葛老師進一步闡述了水與文化的關系。水是滋養生命最重要的因素,由水帶來的環境改變,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氣候、植被等,衍生出富有生機的生态圈,吸引人類前來繁衍生息,文明、文化、生産、生活由此産生。通過對民居、農業、氣候、天文等因素的比較分析,葛老師提出,古代輝煌的文明大多數發源于半幹旱地區的大河流域,而這一結論同樣适用于中國。

“黃河流域土質疏松,适合開墾,而長江流域黏土廣布,氣候濕熱,不适合墾荒,因此便有了‘中國古代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的說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在中國版圖内延伸的兩大河流——黃河與長江,哺育了衆多不同特色的文化亞圈。随後,葛老師侃侃而談黃河與長江的不同,從水文、地貌、植被、入海口,到人口、移民、民族、外來文化與貿易等,再到如今兩大流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他對黃河和長江作了系統性的比較。

《生命長江》第三講在葛老師與同學們的積極互動中走向尾聲。“您覺得我們可以從哪些重點方面整治、保護長江?” “您能告訴我們曆史地理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嗎?” “對于少數民族和漢族同化的現象,您覺得算是一種進步還是退步?”在互動環節,葛教授絲絲入扣、耐心細緻地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葛老師淵博的學識、生動的講談、巧妙的思辨、嚴謹的态度,讓在座的同學大呼過瘾,意猶未盡。

課程結束後,一些同學久久不願離去,圍在葛老師身邊請教各種問題。來自曆史11801班的宋炎同學激動地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編輯 李勝傑)

 

Baidu
sogou